梅州市智慧教育平台

东山中学

>学校首页>校友会>校友会资讯>内容详情

早先的梅县东山中学是怎样的?为什么这样选址?前期毕业生有哪些牛人?

发布时间: 2021-04-12 08:02 发布单位: 广东梅县东山中学 浏览量: 14078 【公开】


摘编自微信公众号“ 全球客家名人堂 ”

原创客名君(东中校友——高中97届曹映芬)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C62LYYcPoGZmTo6yVDQKyA

 

客名君按:昨天是母校东山中学108年校庆,客名君最近研究梅县历史比较多些,所以草就一篇小文,放了多张平时搜集的照片(有的是首次使用)。不妨从文化和教育的角度,回想一下母校来时的路,缅怀一下穿越各种艰辛创校的前贤。本篇主要写古早时的东山中学。为什么要写这些似乎被尘封的历史呢?因为我感觉一座学校,最核心的是精神气质,而不是堂皇的新楼。赋予一座百年学校气质和底蕴的,正是那些缔造这座学校历史的人物,以及他们创校时的初心。一座有历史的学校若忘了那些故事和先贤,则可能会断了人文的薪火,后续出来的也可能会欠缺某种文气和美好,其精神长相也可能会显得单薄而没有力量。今天讲讲古早的东中,古早的东中人,并顺便提一下古早的梅县足球。

 一、东中诞生于百年前文风鼎盛的梅州

梅州自古以来书院林立、文风鼎盛,东山书院、蓝田书院、桂岭书院、兴宁墨池书院等均体现了梅州作为文化之乡的历史。晚清嘉应州学校的密集程度,在早期传教士的记录中有所反映。

天主教传入粤东客家地区始于十九世纪中叶。1844 年由归侨天主教徒吴东在梅县城东书院传教,1850 年巴黎外方传教会汕头教区派李神父(Pierre LeTurdu1821-1861) 到梅县建立第一个祈祷所,这比瑞士巴色会进入五华还要早。此后至1925 年,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在汕头教区设立“嘉应州天主教教会”。

赖嘉禄( Charles Rey,1866-1943)是巴黎外方传教会的神父,1889年来华,在粤东嘉应、潮汕客属地区传教五十余年。他在1901 年编成的《客法词典 》[1]自序中写道:

“在嘉应州,这个不到三四十万人的地方,我们可看见随处都是学校,一个不到三万人的城中,便有十余间中学和数十间小学,学生的人数几乎超过城内居民的一半。在乡下每一个村落,尽管那里只有三、五百人,至多亦不过三、五千人,便有一个以上的学校。因为客家人的每一个村落都有祠堂,那就是他们祭祀祖先的所在,而那个祠堂也就是学校。全境有六、七百个村落,也就有六、七百个学校,这真是骇人听闻的事实。按照人口比例来说,不但全国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和他相比较,就是较之欧美各国也毫不逊色。”

“为什么客家的教育会这样发达呢?我觉得最大的原因是由于环境所促成,因为这地少山多的地方,粮食不够,男子必须出外谋生,而学习谋生技能,自必先知书识字,况且祖先原由北方迁来者,皆为门户清高的人物,都存有读书为贵的观念,因此他们便极力想法设立学堂,学生大抵免费,所以虽属乞儿子弟,亦有读书求学的地方,而不致成文盲,此即所谓教育机会均等者是也。一般来说,中华民族的特性是保留的、保守的、但客家人例外,因为客家人的特性,客家人的精神,那是革命的、进取的。”

1903年(清光绪三十年)清政府命令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重新拟订一序列的学堂章程,即《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颁布,是年为旧历癸卯年,故称“癸卯学制”。癸卯学制规定体操(体育)科目为从小学到大学各级各类学校的必修科。


image

黄遵宪等客家知识分子对推动晚清时期的客家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立者为黄遵宪(1848-1905),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1904年,黄遵宪邀集地方人士,创立“嘉应兴学会议所”,自任会长,发表《敬告同乡诸君子》一文,极力提倡新学,建议兴办启蒙小学堂、师范学堂、实习学堂、讲习会等。翌年二月,黄遵宪还自献资金在州城东山书院创办“东山初级师范学堂”,派黄遵庚、杨徽五等赴日本弘文学校学速成师范,还开设成人文化实习班“嘉应犹学会”。丰顺县丰良鹏湖书院,改为县立高等小学堂。嘉应州的教育,在晚清民国大量学贯中西的优秀师资基础上,进一步蓬勃发展。

据资料记载1911年,梅县各地兴办小学675所,中学9所与女子学校2所。也难怪清代在梅州传教20年的法国人赖嘉禄在其《客法词典》中高度赞扬了梅州教育发达,认为与欧美相比也毫不逊色,更不要说国内其他地方。

1925年周恩来率部东征来到梅州,感慨梅州崇文重教之传统,认为“即至贫之家,亦令其子弟入学。”足见当时梅州的好传统,令我等后人惊叹不已!

image

东山中学校(最初的校名)原东山书院

(客名君 版权图片)

1913年,广东省教育司决定将梅县公立中学,即梅州中学,收归省办,校长由省政府委派。当时的梅州中学是岭东(包括福建闽西、潮汕的揭西、粤东、粤东北,可以说是韩江流域)教学质量最好的中学(好像没有之一,参见客名君之前写的文章:1904年创立的梅州中学,出了8位院士40多位将军240多位教授级专家,当年的师资是怎样的?)。

当时梅州是中国教育的高地,收归省政府势必受到军阀的掣肘,并影响教学质量,地方人士和部分教员不同意,但反对无效,因此爆发了反对把公立中学收为省办的“一·三”学潮。

梅州中学原校长叶则愚、教员叶菊年、邓少楼和学生会主席叶剑英等100余名师生,毅然离开梅州中学,在当时梅县第一任县长卢耕甫的支持下,于19134月在城郊状元桥畔的“东山书院”旧址,创办私立东山中学(最开始的名称,叫东山中学校)。15岁的叶剑英(1897428日出生)被选为东山中学学生自治会会长。

东中创建后,当时梅县的中学出现了三个体系:官立中学、私立中学和教会学校。多元的体系,和雄厚的师资,以及风起云涌的革命热潮,风云际会之下,在当时竟造就了诸多通才级人物。

image


二、当时东山中学的选址和风水

研究前贤不能脱离时代,客名君是喜欢文化的,所以我并不排斥讲风水。先说说东山中学的风水,风水就是择地和选址,这个国内外好的学校就很讲究的。毕竟办学若有一个好的环境,择地钟灵毓秀,方能人才辈出。

image

东山书院旧照(1913年)

这个地方是什么地形地势,为什么早先就有一座东山书院呢?书院,在古代是培养领袖和精英的地方,有着非凡的育人体系,普通老百姓要么是文盲,要么仅仅接受私塾。但是梅县男子很少文盲,都必须读书。百年前,在梅县学习,有私塾、祠堂、家学、新学堂、图书馆等,在经济上靠宗族“公尝”钱资助,也有宗族集资的,例如林风眠。

书院,往往是那些私塾启蒙之后发掘的有思想有灵气的优秀青年,得读过足够多的书,得够关心国家大事,得有读书之大志,并且家境要能支持读书的时间,否则你在书院是听不懂老师讲学的,更不可能像王阳明的弟子一样问问题、讨论,并搞出个《传习录》来。

东山书院的宗旨是什么呢?“东山书院”为清乾隆十八年(1746年)嘉应州知州王者辅任内所建,王者辅当时定下来的教育宗旨,是“东山培国栋,书院育人才”。定位非常清晰,就是为了培养国家栋梁、领袖人才。 

  东山书院是东山中学的基础选址。那么它的地形地势是怎样的?为什么要选址选到这里?客名君搜罗了一张航拍图,我们来看一下。

1617849909126789.jpg

东山中学和梅江航拍图(版权图片)

航拍图中间高耸的山,就是东山,那就是我们上过学的地方;东山旁边那一抹镜照天空的蓝色绸带,就是周溪河。图中状元桥被山遮住了。东山后面,可以看到经过修葺的千佛塔院庄严、香火很盛。我们知道,佛塔的选址也是极其讲究的,而千佛塔是在南汉时期建立的,建于南汉大宝八年(公元965年),坐落于嘉应州城东郊大东岩山顶。

所以,东山中学坐落于东山山麓、周溪河畔、状元桥边、千佛塔旁,前身是东山书院。客名君在《寻味客家》里面曾经录过东山中学当时的校歌:

东山山势何高旷,周溪溪水何清深,风乎浴乎咏好音。冠者向前童子后,努力相规箴。樵牧气求而声应,谈道有所钦。民吾胞兮物吾与,宇宙以为心。表现实行吾校平等互助之主义,前无万古而有今。

校歌开篇就点出了东山中学的风水:依着高山,傍着周溪河水。当时的周溪河,河水清凌凌的,东中学子常常在此游泳,并且,河中有鲜美的鱼。校歌歌词带着浓厚的儒家色彩,如果熟悉其中的典故,便会知道,这是很活泼,很有格局的歌词,表达了胸怀宇宙、关注天下、格物致知的博大襟怀。

1617849909608350.jpg

客名君高中同学、校友蔡棠凭记忆录得的老校歌歌谱

客名君一直保存至今

最早讲到此地风水大利于读书办学的,可能是宋朝的王象之。他在《舆地纪胜》中提到,程乡景物百花洲有旧谶云:“百花洲尾齐洲前,此地出状元。”

周溪河畔、东山书院的门口,有一座红色的状元桥。据光绪《嘉应州志》载:状元桥始建于宋代,原建石梁三间,后因年久失修而毁坏。明永乐年间架成木桥,弘治年间改建为石桥。后又被毁,再架木桥。清乾隆十一年(1746),嘉应州知州、来自安徽的王者辅重建石桥,并更名“灵济桥”,后又复名状元桥。

桥的命名,有两种传说,一说是前面的:“百花洲尾齐洲前,此地出状元。”二说是宋文信国(即宋朝状元宰相文天祥)于南宋景炎二年(1277)率军抗元路过梅州曾在此桥通过,后人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故称为状元桥。

王者辅知州在修复南汉千佛铁塔和状元桥之后,在此地创建了东山书院。“东山培国栋,书院育人才”是东山书院的教育宗旨。钟灵毓秀的东山书院,很快成为客家人心中首屈一指的读书圣地。

所以,东山中学的最初选址,是嘉应知州王者辅选的。王者辅是谁?他是当时嘉应州的知州,不仅是好官,而且是一位藏书家。大家可能对他的名字很陌生。但是提到他的孙女王贞仪,则世界有名。 

王贞仪(1768~1797),字德卿,生于江宁府上元县(今南京),籍贯安徽天长,只活了29岁。清代学者王锡琛之女,宣化太守王者辅孙女,诸生詹枚妻。中国古代科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医学家、诗人。

王贞仪是安徽数学学派的成员,她不仅精通科学,更文武兼备。她写过“足行万里书万卷,常拟雄心似丈夫”的诗句,在十几岁时就和父亲一起出塞巡查,并曾经向蒙古将军的夫人学习骑射。史载她精通骑术“跨马横戟,往来如飞”,并且射艺精湛,发必中的。

 image

在天文学方面,王贞仪将灯笼吊在房梁上表示太阳,将房梁下的小圆桌视作地球,又用镜子来代替月亮,通过这样一套实验装置,准确分析出“日月食”的原理,并写出一部《月食解》来阐释相关问题。1994年,她成为金星陨石坑命名中唯一的中国女科学家。能在清代封闭保守的时期培养出这样的奇女子的家庭,足见王者辅在教育上非凡的见识和格局。这样的人担任嘉应州知州,实在是嘉应文脉之幸,也是东中文脉之源。

image

在山上学习的东中学生

说回东山中学,创校元老叶菊年作楹联抒发东中办学之志:“萃中西陶冶一炉学子莘莘振作精神造人格,看欧美风云百变神州莽莽转移时局赖英豪。”

东山中学是全国重点,秉承书院之风,其卓越的生源、校友及办学质量使之遐迩闻名。正如院内楹联所写:“文章道德为师宏开学识,化雨春风惠我广造贤豪”,这里一直是贤豪学霸的摇篮。

image

东山书院魁星阁,东中的确有过魁星灿烂的历史

 1913年41日,叶剑英、冯懋度等师生、乡贤在这里创建东山中学。次年春,叶剑英当选东山中学学生自治会会长,写下自治会宗旨:“昔人有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今日之学生,即将来之公民,学校所以养成有用人才,为将来利国利民。故学生在校,即当锻炼身心,增进其知识,以实利为归。非从前老学究之熟读书本,博取无谓之功名而已。”

image

1926年东山中学校全校师生合影

1915年,时年18岁的叶剑英在东山中学的后山油岩石壁上,题下了气度非凡的著名诗章《油岩题壁》:放眼高歌气吐虹,也曾拔剑角群雄。我来无限兴亡感,慰祝苍生乐大同。当时辛亥革命之后不久,袁世凯阴谋称帝,局势混乱,全国讨袁声势浩大,革命浪潮汹涌,爱国志士无不欲以身报国。

百余年来,东山中学为社会培养五万余名学子,开国元帅叶剑英、中将萧向荣、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叶选平、原广东省委书记林若、全国人大原常委曾宪梓、中科院院士曾毅,以及商界巨贾叶澄海等人都是东山学子的优秀代表。

三、东中早期的校园

东中现在校园新建筑如雨后春笋,母校变得和我上学时大不相同,除了书院、老校门、亭子、马蹄球场、剑英像、老木棉树等,其他校楼都是全新面貌,我基本都不太认识了。

在东中年少的时候,比如创校前二十年,校园是怎样的呢?

image

图片东山中学当时的校舍

(客名君 摄)

东中当时的校舍,很多是华侨捐赠的。从客名君拍摄的画片可以看到,东中早期的教学楼和校舍,依山而建。

 

image

当时民国的设计典雅、简约,中西合璧。可以看出创校者的要求非常高,和美国的一些百年学校非常相似。

image

白墙黛瓦,廊柱俨然,巍巍庭树,错落有致,为校园平添诸多美感。客名君对这些古早的建筑,也是毫无记忆了。可见在我们读书的时候,这些建筑可能已经在轰轰烈烈的革命浪潮中湮灭了,或者折旧了。

之后在阅读曾宪梓先生的传记时,我注意到曾宪梓1978年捐赠了一座教学楼,就是因为他读书的时候(50年代),民国时期建的教学楼已经非常破旧了。

尽管如此,从这些照片来看,民国时期的东山中学是非常美丽的。


image


四、东山中学早期的校董和校长

东山中学从1913年创办以来,近百年的发展,校长是关键人物,决定着办学的理念、师资的聘任、教材的使用、教学的管理,执掌着一校的发展前途。

image

首任校长冯懋度

解放前:第一任冯懋度(1913.4-1913.8),第二任陈春舫(1913.9-1915.8);第三任叶菊年(1915.9-1921.8),第四任丘可贞(1921.9-1923.8),第五任彭精一(1923.9-1927.6),第六任萧木麟(1927.8-1927.10复校临时校长),第七任校务委员会(1928.1-1928.4),第八任卢辉荪(1928.4-1932.12)、副校长管湘瑚(1928.4-1929.12),第九任冯引士(1933.1-1934.8),第十任萧木麟(1934.9-1943.7),第十一任冯引士(1943.8-1948.1),第十二任赖绍基(1948.2-1949.8),第十三任陈载睿(1949.9-1949.11)。

image

第三任校长叶菊年

 解放后:第十四任冯引士(1949.12-1953.4)、副校长陈载磐(1951.8-1953.4),第十五任梁松(1953.5-1959.5)、副校长郑晓风(1953.5-1958.8)、李泉隆(1957.9-1959.8),第十六任刘解珍(1959.8-1964.7)、副校长李泉隆(1959.8-1964.7),第十七任李甦仁(1964.8-1973.7)、副校长李泉隆(1964.8-1973.7),第十八任李泉隆(1973.7-1984.7)、副校长邓添保(1978.8-1984.7)、张其标(1973.7-1984.7)。

image


   改开后:曾浪波(1974.8-1982.4);第十九任罗传厚(1984.8-1988.9)、副校长邓添保(1984.8-1986.12)、张其标(1984.8-1988.9)、朱文澎(1984.8-1988.9)、温绍权(1987.9-1988.9),第二十任朱文澎(1988.9-1991.3)、副校长张其标(1988.9-1991.3)、温绍权(1988.9-1991.3);第二十一任温绍权(1991.3-1997.4)、副校长张其标(1991.4-1992)、蓝世钊(1991.4-1997.5)、杨昭尊(1991.4-1997.5)、张志经(1991.4-1997.5),第二十二杨昭尊(1997.5-2008.7)、副校长蓝世钊(1997.5-2003.3)、张志经(1997.5-2000.12)、李宇光(1998.7-2008.7)、温向群(2001.9-2008.7)、梁财生(2005.1-2008.7)第二十三任梁财生(2008.7-)、副校长李宇光(2008.7-)、温向群(2008.7-)、郭思健(2008.7-)、林铭绪(2008.7-)、谢欣元(2008.7-)。(客名君注:名单来自丘立才的博客)

这里主要说一下早期创办期的校领导。

  首先是校董,就是那些为学校慷慨解囊的人士。客名君拍了一张1926年的校董名单:黄玉屏、黄任寰、邓石甫、丘键宾、钟道鸣、李翘楚、叶则愚、丘燮亭、罗仲达、钟韵三、卢演群、叶子彬、吴宝宁……

image

这里面很多爱国华侨子弟,宏商巨儒的二代,也有在军政方面出类拔萃的人才,都是热心家乡公益的贤达人士。除了建学校,他们还修公路、架桥梁、建设体育场馆等,一心想改变家乡落后面貌,为国家培养人才。

 

image

image

1924年《梅县东山中学十年概况》中记录的部分校董

其中一位校董黄任寰是抗日将军,他的部下陈济棠,后来成了他的上司,成为统治广东的南天王,就是那位敢跟蒋介石对着干,并且跟红军做交易放红军去长征的南天王。当时陈济棠派去和红军暗中谈判的师长就是黄任寰,红军方面是何长工(2019年有过一个和故宫有关的新闻是关于他的后代)。抗战时期黄任寰也是颇多贡献。陈济棠是很会搞经济建设的,所以黄任寰在筹款的时候也没少让陈济棠帮忙,东较场的红门,就是陈济棠捐赠了5千大洋。

黄任寰将军对梅县的贡献,这是一个例子,足见当时校方为了筹款,努力发动各方力量、多位乡贤,要不那捉襟见肘的情况下还能建设那么好看的校舍,以及培养出那么好的学生。

21.jpg

(客名君 拍图)

 当时东中办学其实是很困难的,最捉襟见肘的是经费。从客名君搜集的资料《梅县东山中学十年概况》中的序言可以看出来。乙卯年,就是1915年,也就是东中创办第2年,因为教案、管理、经费等各种千头万绪的问题,学校的管理者“经夕焦劳,艰窘万状”,校长陈春舫辞职。新生的东中随时面临关门大吉,这将影响学生的毕业。个中艰辛,不一而足。从文献来看,创校者们当时真是战战兢兢,一刻也不敢懈怠。

image

第二任校长陈春舫

这里要提一下东山中学和笔者家乡石扇的早期关联,东中的早期校领导、学生很多来自石扇。辛亥革命时,梅县出了“五虎闹梅州”事件。“五虎”即“五甫”,为周辉甫、卢耕甫、邓石甫、邓华甫、曾勇甫。

其中有邓石甫、邓华甫是石扇人(客名君注:参见刘奕宏老师博客相关文章),1916年在汕头任讨袁护国军团长,参与护国战争,并做过很多公益,包括筹建东山中学等学校。在解放前夕,邓石甫曾向国民党官员曾传吾说情,暗中保护过一批共产党人士。可惜,1952年土改镇反,东中的校董邓石甫被处决(关于这个故事,母亲跟我讲过,当时有识之士从镇上快马去救时,忽听见文章祠上枪声响起,邓石甫已经被误杀。这个故事和梁羽生、金庸的父亲一样的历史遭遇,很悲惨,扯远了)。

之后两年,东山中学创办,五虎均鼎力支持,卢耕甫是梅县第一任县长。石扇乡,当时又称梅北,所以石扇的中学叫梅北中学。东中校庆是4月1日,梅北校庆是42日。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东山和梅北的校长基本上由冯引士和萧木麟轮流担任,都是师生和校友敬仰的教育家。 

image

第五任校长彭精一

   来自石扇乡的彭精一1913年在东中读三年级,后来考入上海交通大学,五四运动期间被选为上海交大学生会长。彭精一1921年毕业于上海交大,1923年至1927年担任东山中学校长,对东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石扇籍的萧向荣则是在东中读书第一个加入共产党的学生,之后成长为中国革命事业中的一位将军。

从东山中学读书毕业出来,再回到母校执掌要津者,感情特别深厚,成绩卓著。他们是彭精一、冯引士、李甦仁、李泉隆、罗传厚、杨昭尊等。

客名君拍了一张资料,可见东中首期学生的毕业去向。资料中,学生的名字下面是籍贯和考上的大学或者军校。其中叶宜伟,就是叶剑英元帅小时候的名字。


image

东中首批毕业生去处(局部)

从这张表可以看出,东中首期毕业生,考上的都是很牛的军校或者大学,还有的选择海外留学。

这里重点说一下东山中学早期的一位著名校长冯引士,东中第一任校长冯懋度之子,石扇三坑人。冯引士与叶剑英在东中同学,1916年他在东山中学首届毕业。后考上天津北洋大学与陈立夫、陈果夫、曾养甫是很熟悉的同学。这三位都是民国时期的高官,几次邀请冯引士出来担任高官,但有志教育的冯引士却选择留在梅县的周溪河畔当教书先生。

冯引士1924年毕业后就回梅州,一辈子从事教育,1932年至于1953年,先年任东山中学、梅北中学校长,如此轮流达20年。他治学严谨,通晓多门学科,长期坚持兼课熟悉中学各门功课,通晓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有教师请假,即代替上课,宵衣旰食,勿让学生空课。梅北中学是笔者的初中母校,东山中学是笔者的高中母校。客名君看过冯校长当时给省里写的信,他在信中列出充足的理由,希望梅北中学升级为国立的初级中学,足见其格局和魄力。

他勤奋育英才,但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教书匠,而是一位有情怀有大才的教育管理人物。冯引士为梅县第一、二、三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副主席,为发展教育提出过很多建议,并组织动员学校教师参加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知识分子思想改造。1953年夏他被调往汕头,后到潮安,任金山中学、汕头二中的教师和副校长。然而,他文革时惨遭迫害,1969年剖腹自杀明志,终年72岁。

看看彭精一担任校长时的师资,汇集了前清贡生、国内名校毕业生、海归、军校生,有的海归是校方特地从国外请回来的。

image

校董会主席是卢演群,他还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教师。原来在梅州中学时,他就因为文章写得好,口才好,有组织能力,受到同仁们的推崇,举荐他为“嘉应学会会长”。 东中学校经费不足,他到南洋各地向华侨募集资金。

二十世纪初,西学东渐,东山中学以崭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面貌闻名于世,东山中学也是当时共产党员较多的学校。因为地下党多,所以东山中学被封校了一段时间。

我们今天看看梅中和东中,两校可能的确各有风格理念的侧重点。梅州中学在收归省办之后出了8个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以及众多世界级国家级的大家学者教授等专业人才;而东中军政商儒人才多些,唯一的院士曾毅,也差点因为革命而被杀头(参见客名君文章:曾毅院士 | 这位病毒研究所所长是国民健康真卫士!中国研究鼻咽癌和艾滋病的第一人),在死牢中幸得逢解放才脱身。

还有一个区别,就是东中学费相对贵些,因为是私立的,当时前期一百多人出走梅中,都是“畸人节士”,有着不甘平庸的思想,师资也很好,比如校董卢耕甫,是叶剑英的国文老师,对易经有很深的研究,校长叶菊年,写出来的对联”东山小鲁、北面尊师”,足见其水平。这在早期就吸引了很多家境尚可甚至富裕的、视野开阔、积极上进的华侨二代在此就读。

这两方面的区别,可能就和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梅州中学被收归省办有些关系。东中当时脱离了国民党官办,就像驰骋的骏马,重在探索救国思想,好比鲁迅和孙中山,从专业的“医人”转向军政的“医国”,这在当时风云激荡的年代是非常需要的,东中可能就顺应了这个时代需求,所以军政人士很多。当然后面会提到,梅县的少年当时很多都是这样的。

1925年周恩来率部东征,带兵打逃窜到粤北粤东北山区的陈炯明残部,所以那时候参军,在梅县见的将官大概率是粤军第一师或黄埔一期的牛人,这是一个历史机遇。宁汉分流之后,校领导冒着闭校的危险,选择了优先支持真正救国救民的一方(地下党),这又是对时局的判断力了。

当然,这只是客名君对历史的主观臆断和推理,这个角度也不一定对。两个学校都有着足以令校友骄傲的辉煌历史,并且都是革命志士的摇篮,值得铭记。

我们可以看看民国时期梅县有多乱,就知道为什么当时参军是一个历史潮流了。根据记载,民国时期,粤东匪患严重,经常有土匪抢劫的案件发生,即便是梅城,也不能幸免。另外,日本侵华势力渗透粤东,潮汕失守,潮州饥民都往梅县跑。为了维护地方安定,抵御侵略势力,当时彭精一组织在梅城周围共建筑了十余座碉楼以预防战乱。又扯远了。

东中创校前十年,校董主席卢演群既教书又办报。1925年他与原梅县师范学校校长钟道鸣一起在梅县创办了进步报纸《梅声报》,向群众宣传新思想、新文化,进步青年都喜欢读。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政变”,大革命转入低潮,反动派在全国各地逮捕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梅声报》被勒令停刊,东山中学被封闭。卢演群因支持学校进步师生和在《梅声报》发表共产党的言论而被捕入狱坐牢一年。他出狱后应邀到南洋到马来亚吉隆波任大吡叻中学校长,办学能力深孚众望。

1931年,在众多东山中学校友的要求下,政府同意复办东山中学。卢演群应校友呼吁,回国主持校务,再任东山中学校董会主席。建国前东山中学的校长均由校董会决定任免。作为校董会主席的卢演群,坚持用人唯贤的原则选任校长,使得东中得到良好发展。

1943年,年界七十的卢演群先生回家乡居住。他还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和公益事业,自己出钱办桃尧中学,并为村中修水渠抗旱。村中老人说:“晚年在家时有很多发迹的学生,骑马或坐轿子前来看望老师。村中有民事纠纷,经他调解都能平息;周围的人被官府抓去后,经他保释都能放回。”所以,创校期东中的校董主席是这样一位德才兼备、像石敢当一样的人士。


四、东中的足球队和梅县中学足球联赛

根据老华侨校友的回忆录,东中早年的学风,学业很严格很繁重,不努力基本会跟不上。学校十分重视体育,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例如宣传组织抵制日货、东山剧社到各地演出宣传革命事业等。

  民国元年(1912年)11日,梅州奉命废州府制,梅州改称梅县,设立县公署。孙中山正式任命卢耕甫为梅县第一任县长。东中的校董卢耕甫是松口体育会领导人士,对兴教助学和推行体育葆有热情。东山中学从开校以来就十分重视各项运动,其生源也都是岭东的佼佼者,不仅学业优秀,对体育运动也十分热忱,各项运动都在岭东享有盛名。

1913年梅县东山中学成立后不久,东南亚归侨、英文教员卢柏廷提倡、组织起东山中学足球队。这支球队逐渐成为实力强劲的足球队伍,并作为一项学校的重要传统延续至今。

image

东山中学在千佛塔下的体育场

(客名君 版权图片) 

 此后,梅县的其他三所中学(梅州、乐育、广益)也相继成立足球队。其中梅州中学足球队聘请归侨邓少梅、余克辉为体育教员,原本实力很弱的梅州中学队一度力克梅县各校足球劲旅,并远赴汕头战胜了一支素有盛名的美国教会中学队。 

 1914年梅县乐育方言学校由校长万保全组建足球队;1916年五华元坑中书馆建立足球队;1917年梅州中学建队;1922年潮州金山中学(梅县松口籍翰林温仲和为该中学创始总教习)建立了足球场。

 梅县足球当时已经在松口和西阳普及,但是当时孩子们玩耍时所踢的“足球”替代品,是当地的土柚子。根据老一辈的人回忆,梅州本地有一种土柚子,比沙田柚圆润,摘下来放在土里埋两天,就会变得软硬适中、略有弹性,脚感很好,被当时的孩子们当作天然的足球。当然可能也有华侨带回来的或者用布做的球。

image

赤脚踢球的梅县孩子

这个球就很像柚子,旁边的高树好像也是土柚子树

 根据记载,在开校前几年,东山中学足球队与梅县及各县中学比赛五次,得胜四次。有一次开全梅运动大会,东山中学综合第一。但可能因足球昂贵,并且对场地、技术等有要求,前期东中的校园足球主要集中于少数擅长运动的华侨子弟。

 1917年,梅县四所中学举行了首届足球比赛。此后,几支足球队自发组织“中学足球联合会”,约定每年冬季举行足球循环赛,归侨邓少梅、余克辉等人被聘请为“公证”(即裁判员)。

   民国八年(1919年),东山中学校聘请体育专家高天若执教。高天若设法让更多的同学参与体育运动,就在山麓祠寄宿舍草坪设置各种运动器具,如浪桥、平台、天桥、平行棒、高栏及跳高架等,此外还开辟网球场、排球场各一处。

这些普及措施,激发了东山中学师生们对运动的热情。那些前期常常踢球、见多识广的华侨子弟,也逐渐带动了更多的同学参与足球。“每当日落西山的时候,同学到山麓祠运动的,拥挤异常。”[3]

image

民国十三年编撰的《梅县东山中学十年概况》描述了东山中学足球队训练的概况[4],充分体现了当时学校对足球的重视和学生对足球队的推崇氛围。当时东山中学的足球队员是学校运动员中“第一强悍”的。

客名君看过一本和彭精一同辈的老校友回忆录。这位校友提到,当时东中足球队在在繁重的学业之余都要进行严格训练,一到体育钟点,就跑到东较场踢球。每天下午总要练到夜色苍茫的时候才回校。他们的几十双球鞋声“嘚嘚哒哒”地在离校半里的地方就可以听见。因此每当他们晚归的时候,大家常常开玩笑说:“牛队归来了!牛队归来了!”

image

周溪长堤晚眺

(客名君 翻拍)

能被称为“牛队”,说明当时东中足球队在同学心目中的地位,那是明星级别的了。彼时,周溪河畔的长堤,沿岸竹林阴翳,凉风飒飒,空气清新,行人稀少,这是东山中学学生练习跑步的天然跑步训练场。

有心练习游泳的,到了晚上则一队一队地围了大浴巾,到梅江里练习各种泳姿。当时客家人日常穿木屐,是一种木头做的鞋子,类似一种耐穿又防雨的拖鞋,游泳时方便穿脱。他们回校走过的时候,几十双木屐錝錝铮铮的声音,对比东山足球“牛队”队员的球鞋声,又是另一种感觉。

  当时跟东山中学一起踢球的四支校队,被来自巴色会的乐育中学校长万保全有序组织起来,每年打联赛,号称“梅县四雄”。

民国三年(1914年),巴色会派万保全担任梅县第五任校长。万保全是瑞士人,生于苏黎世附近。1906年和1908年,他在温特图尔(离苏黎世约20公里的一个小镇)举办的足球锦标赛获得过冠军。1908年和1909年,他为瑞士国家足球队效力过两次。但是他为了传教,不远万里漂洋过海,骑着马攀着山,来到当时很落后的五华元坑、嘉应州等客家地区。

image

万保全(1886-1975,瑞士籍,前瑞士国家队队员,摄于1911年)

很多人误传万保全是德国国家队队员,其实不是。当时瑞士的足球是碾压过德国的,而且客名君和瑞士巴色会确认过,万保全是瑞士国家队队员。万保全校长的中文也很好,跟当时很多拥有传教理想的牧师一样,头戴平顶圆形瓜皮帽,脚上穿着方头寿字鞋,身穿中国长袍马褂,学会了客家话,用毛笔写字,用客家人的礼节待人接物。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为他们坚定的信仰传递福音。

巴色学会留下的许多照片表明,乐育学校的孩子们(尤其是童子军)的活动丰富多彩,除了日常课业,还有习武、野外拉练、国情演讲、浣洗衣裳、洗木板床、军鼓乐队、运动会等,完全是训练童子军的高标准体系。东山中学的学生照片相对少,我们只能从老东中校刊上一窥当时学生风貌,他们关注的也都是世界时政和校园生活。

image

慷慨激昂演讲的17岁梅县中学生(万保全 摄影)

万保全最为人知的贡献,在于他大力倡导校园足球,亲自教乐育中学的孩子们学习足球,并制定了中国最早的书面足球规则,设立了梅县中学联赛制度,使得梅县足球迅速普及和盛行。所以,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开始和外国人踢球的时候,我们梅县的中学已经开始联赛了。

image

万保全校长用毛笔写的小楷,字体端庄舒展,用词简约扼要。该《简章》复印件现存在乐育中学的资料室里,共九章十八条,明确规定了联合会的定名、宗旨、会员、管理、比赛时间地点、公正人(裁判员)、赛场规则、运动员权利等。

image

万保全为梅中、东中、乐育、广益等四所中学制定的书面规章

《梅县中学足球联合会临时简章》(局部) 

image

叶剑英回东中时和东中少年足球队员交谈

  东山中学的前期毕业生涌现了不少德才兼备的杰出人物,有功勋卓著的元帅,有骁勇善战的将军,有誉满神州的学者,有享誉世界的儒商……例如叶剑英、李世安、曾举直、冯引士、赵一肩、李扩、肖向荣、叶选平、林若,曾毅、邓频喜、李奈西,刘锦庆、曾宪梓、叶澄海等。 

遍布海内外的东中校友在各条战线上建功立业。少年时期对体育和足球的认知,使得他们在后来的生涯中非常重视家乡教育,关注梅县的足球运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祝母校薪火相传,越办越好!

 

[1] Dictionnaire chinois - français: dialectehac-ka; précédé de quelquesnotions et exercicessur les tons,港台学者也译为《客法大辞典》。

[2]参见《梅州市志》。

[3]参考民国十三年编撰的《梅县东山中学十年概况》。

[4]参考民国十三年编撰的《梅县东山中学十年概况》。

[5]程鹏. 从松口体育传习所看辛亥革命先驱者的学校体育思想[J]. 嘉应学院学报, 2010(05):89-92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梅州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技术运营支持:梅州市教师发展中心&武汉天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梅州市教育局(C) 版权所有 粤ICP备09054200号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

关闭

扫码登录更安全

空间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二维码已失效 请点击刷新
请打开人人通空间APP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扫描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取消二维码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