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远县实验小学

家长学校家校互联

托起明天的太阳 --谈谈家庭教育

发布时间:2022-04-19 08:31 栏目:家校互联 发布单位:平远县实验小学 点击量:939 【公开】

托起明天的太阳 --谈谈家庭教育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和未来,“幸福的家庭,从成功的家教开始”。家长是指在家庭中负责和教育孩子的父母和家庭中其他教育孩子的长辈。做一个好家长,就要懂得和了解孩子。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作,便大碍于孩子的发展”。家长只有懂得和了解孩子,才能正确地、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教育。要使孩子健康成长,家长们必须结合自身家庭实际,铸造出一把打开家教之门的“金钥匙”,使孩子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从而使家庭充满欢乐和希望。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有着学校和社会教育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作为父母要多与孩子沟通,关心他们、了解他们。孩子还小,可塑性很强,能否健康成长,关键在于家长的正确教育。

    宋庆龄曾经说过:“孩子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孩子长大成人后,社会成了锻炼他们的环境,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却是家庭。”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就是第一任教师的作用。

应当说,广大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要教育好孩子,家长必须先接受教育。教育孩子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家长自我教育的过程。因此,要求家长要与时俱进,树立新的家教观念、明确培养目标。下面结合一些教育专家的经验,谈谈家庭教育。

 一、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是不可缺少的一课

 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有什么作用呢?第一、可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第二、可以培养孩子勤劳的习惯。生活上勤劳了,学习上自然就会养成自觉、勤奋的好习惯。也就是说,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先培养勤劳的生活习惯。大多数家庭,孩子在家里都是中心人物。家长们无微不至地关心着孩子。上学送,下学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切由家长包办,即使孩子有了这方面的能力,家长也不轻意放手,生怕有什么闪失。象这样,在过分关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很少有动手实践的机会,也就难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难以体验到挫折和教训,容易形成生存能力低、自私、自负、自傲的个性品质。与他人相处,总是考虑自己得失多,而忽视他人的存在,只对自己有利的事负责任,其他事则漠不关心。其实,孩子迟早是要步入社会的,何不尽早、适时地让他们经历挫折,尝试失败,体验痛苦,逐渐学会生存与做人的本领呢?为此,应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让他们学会料理个人生活,帮家长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家庭成员之间可以排值日表。表上写上值日时间和姓名,规定:值日期间要负责刷碗、扫地、整理房间、洗自己的衣服等。当然做父母的首先要给孩子做出榜样,孩子便会模仿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别小看这张家庭值日表,它真能唤起孩子的责任心呢!有了责任感孩子就会努力把每一件事做好。久之,孩子就养成了爱劳动的好习惯,逐渐具备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因此,做家长的,别过分替孩子代劳,让孩子适当做些家务劳动吧!这是家庭教育不可缺少的一课。

  二、家长对孩子的爱要与严结合

家长要懂得怎样正确地爱孩子。严格要求是爱孩子的一种体现。因为孩子年幼无知,情感容易冲动,往往难于非常理智地控制自己,还不能自觉地学习和按行为道德标准来行动。只有在家长不断严格要求下才能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质。如:革命前辈董必武同志老年得子,自然爱子心切,但他并不娇惯。当孩子不满5岁时,董老就让他去拾粪、拾柴、喂羊,在饭桌上要求他不掉饭粒,爱惜粮食,孩子长大了,又鼓励他上山下乡,到劳动人民中间去过艰苦的生活。董必武同志是用严格要求来体现对子女爱的典范。严格要求并不意味着对孩子动辄就训斥打骂。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应是合理的,凡是提出来的就应坚定不移的要求做到。但是态度应该是耐心的,循循善诱的。只爱不要求就变成了溺爱。目前有些独生子女家长常有溺爱“独苗苗”的倾向,对孩子百依百顺,凡事包办代替,无原则迁就,这就造成有些孩子任性、不尊敬大人、自私、不爱劳动、害怕困难、唯我独尊等缺点。孩子并不是生来就难以教育的,他们的缺点往往是家长以情代替理智,只爱不要求的结果。所以,根本问题还是家长要把握好爱孩子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家教原则去施教。有些父母总认为“不打不成才”。这种“严之无度”的教育方法也是不可取的,打骂孩子是简单、粗暴、无能的教育手段。当然,不打骂孩子不等于不能批评孩子。批评有两种:一是消极批评,一是积极批评。我们需要的是后者——积极批评。比如发现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家长不能挖苦、讽刺、恐吓、抱怨、谩骂、泼冷水,这些都是消极的,而应该把消极批评改为积极批评;比如说:这次虽然只考取50分,但比上次40分总算提高了10分,再努力就可以及格了。或者说:50分是达不到及格,但这是中段考,今后只要努力些,相信期末考取及格是没有问题的。又如孩子在家主动协助拖地,但因方法不对,整座房子到处湿漉漉的,家长看见了如破口大骂:“怎么拖地,不要你干!”这是消极批评。如从积极的态度出发,笑嘻嘻地说:“好哇,从小就要学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但要注意啊,拖地要讲究方法。”然后示范给孩子,孩子自然就乐意接受。

三、教孩子学会感恩

也许有人常常感慨现在的孩子自私、不懂事,心中只知有自己,不知爱别人,不会关心他人。但另一方面,又在培养孩子习惯于家庭对他的“关怀备至”,从而造成孩子所谓的“不懂事”。其实孩子是富有爱心和责任感的,与其责怪孩子的不懂事,还不如给他们创造一个爱的氛围,给他们施展爱的机会,培养他们的爱心,引导他们学会关心,学会感恩。家庭是孩子最初接受教育的场所,也是终身受其影响的环境;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更是一生施教的良师益友。孩子的感恩之心,不是与生俱来的,为人父母者,要“赐给”孩子一颗感恩之心。

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则,榜样示范。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要严格要求自己,从点滴做起,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在日常生活中渗透给孩子感恩的意识,井在一些小事上给予积极地引导。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事,自己首先要做到、做好。要求孩子尊敬你,你首先要尊敬老人。要让孩子在公交车上给站着的爷爷奶奶让座,自己先要给老人让个座。让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随时随地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使自己的自觉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如果父母平时不忘自己“感恩”,那么孩子也势必会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其次,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孩子知道父母工作的含义,让孩子明白父母工作的不易之处,体验父母的辛劳。让孩子明白,作为家庭的一员,在分享家庭利益和快乐的同时,应该承担家庭的责任和义务。根据孩子的心理特征和能力特点,指导孩子完成一定数量的家务劳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增强家庭责任感。引导孩子参加学校活动、社区服务、公益劳动,如访问敬老院、慰问特困生、参加手拉手献爱心等活动,使孩子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做到心中有他人,懂得: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愿为他人付出。

再次,让孩子在感恩中体验快乐。当孩子为你倒茶时,真诚地说一声“谢谢”;当孩子主动整理房间时,诚挚地说一声“真不错”;当孩子陪同爷爷奶奶出去散步回来,也别忘了说一声“做得好”!父母要做有心人,关注孩子的言行举止,并对孩子的积极行为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孩子在父母的一次点头、一个微笑、一声谢谢、一句赞赏中收获感恩的喜悦,感受为他人服务的快乐。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但感恩教育绝不能只局限于对父母的感恩,还要培养孩子对他的老师有感恩之心,对帮助过他的同学有感激之意,对为他付出过的人有报答之情。从多方面展开感恩教育,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发展。让孩子从对父母感恩开始,学会关心身边的人,关心周围的世界,进而关心整个人类。  

四、家长应民主、平等地对待孩子

    有的家长和邻居、亲戚、朋友,甚至别人的孩子关系都很好,唯独和自己孩子关系紧张。认为自己是老子,往往是居高临下,说话“不打稿子”,很随便,甚至有无端的训斥和责骂,这就无形中拉大了与子女的距离,甚至引起子女的反感。有的家长说话,特别是批评孩子,不注意场合,也是孩子不听话,甚至顶牛的重要原因。孩子有了错,回家好好说,尊重了孩子的人格,保住了孩子的面子,孩子感到父母真心爱护他,容易听家长的话,并以积极的心态去改正错误。尊重孩子,平等对待孩子,把孩子当成朋友,放下家长的架子,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你和孩子的紧张关系就会得到改善。 在一些家长看来,孩子是自己生养的,想怎样处置就怎样处置,对孩子施以嘲笑、挖苦、辱骂、体罚等粗暴做法被视为合情合理。体罚孩子,往往产生不良后果。首先,体罚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人的最大的动力和最强的约束力,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就是保护了教育孩子的一切措施的支点,有的孩子如成绩不好或做错了事,本来就已觉得抬不起头,若再加以体罚,无疑是雪上加霜,势必使本来已经自卑的心变得更为悲观,无形中失去上进的信心和勇气。其次,体罚容易诱发孩子说谎和不诚实的坏品行。在体罚前,孩子的错误言行是外露的,而被体罚之后,孩子有时并不明白其错误所在,于是,他就采用隐瞒和说谎的方式来对抗。再次,被体罚的孩子,往往进行“压力传递”,孩子为了释放恨,在家被父母打,到学校就打同学,悲剧往往由此延伸。有个学校曾做过调查:喜欢打架斗殴的学生中,80%是经常挨父母打的。体罚孩子更严重的后果是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对家长由爱转为恨,感到家庭没有温暖,容易被坏人利用,走上犯罪的道路。这种现象的存在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为此父母应树立民主、平等的儿童观。要尊重孩子的人格,树立孩子的尊严。父母与子女之间有辈分上的差别,但在人格上无大小,所以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和自尊心,要多用大拇指,肯定孩子的点滴进步;少用或不用食指指责谩骂孩子。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性,要允许孩子提意见。家长要牢记:语言是打开孩子心灵的钥匙,善于跟孩子语言交流,就一定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五、三个字引导孩子读书

    在引导孩子读书过程中,有三个字很重要:趣、精、恒。

    “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开始时,家长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把孩子吸引到书本当中来,尝试在绘声绘色地讲到关键处时戛然而止,然后向孩子推荐合适的读物。当孩子读完以后,还可以请孩子讲讲故事的内容并加以鼓励,进一步强化孩子的这种兴趣。以趣引读,读中生趣。

    “精”:读的书要精一点。家长要有一种新的理念,即阅读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一些知识以及促进写作。阅读是一种文化积累,是一种精神享受,是一种情感熏陶,因此,不要把阅读看得过于功利,否则,会使孩子产生厌读情绪。要根据不同年龄,选择不同读物,同时,不能只读一种书,可以是童话、科普、散文、诗歌(适合儿童的)、名著(如简易本)……读的书要精一点,读的面要广一点。

    “恒”:坚持与孩子一起浏览阅读。读书习惯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因此,指导孩子读书,可以采用跟孩子一起阅读的方法。一起读书,一起议论,形成一种家庭文化氛围。作为家长,坚持与孩子一起浏览阅读,可以给孩子作适当的指导,更可以作为榜样,鼓励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六、辅导孩子需得法

隔壁的小李正在忙着做饭,她那读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在做家庭作业。不一会儿,儿子出来问:“妈妈,这道题怎么做?”小李接过儿子的作业本,瞄一眼说道:“1000除以4减去50,等于……200。”儿子喜滋滋地接过了本子。隔了一会儿,儿子又来了,“妈,镇定的‘镇’字怎么写?”“金字旁加一个真正的真。”妈妈做一顿饭的时间里儿子几出几进,母子俩一问一答,母亲的饭做好,儿子的功课也做完了。辅导孩子做家庭作业几乎是每个学龄儿童的家庭天天的节目。刚才那一幕母教子的场面,恐怕大家都不陌生。只是,我对小李那种直接告诉孩子答案的辅导方法不以为然。一般来说,“辅导”是指帮助和引导孩子养成正确的学习和思维习惯,使他们更好更快地养成肯动脑、多动手、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辅导”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自学能力。因此,辅导孩子做功课必须讲究方法,当孩子拿来一道数学题要求家长帮助解答时,家长切不可随口说出这道题的运算过程和结果,而应先问一问,你做题前看过书没有?书上的例题看懂了没有?然后再启发引导孩子研究这道题中的条件。让孩子先试着在草稿纸上演算,直到做出答案,并经过验算正确后写到作业本上去。有时候,孩子问某字怎么写,有的家长也会随口报出来。这样做最省力,但十分要不得。碰到孩子问某字怎么写,倒不如鼓励孩子:“你不是会查字典吗?先查查看,再来告诉爸爸(妈妈)。”这样引导,孩子会欣然去查的。字典这位不会说话的老师会解释得更准确。孩子查字典的习惯一旦养成,不仅省却了家长的许多时间,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自己动手攫取知识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在人的一生中是非常重要的。总之,辅导孩子做作业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辅导得法,事半功倍,倘若不得法,就会助长孩子的依赖心理。久而久之,会使孩子的大脑钝化,给孩子的学习带来负面的影响。

七、家庭教育必须坚持一贯和一致的原则

教育必须坚持一贯的原则,孩子小,家长对他的要求说了一遍很可能他就忘了。必须多重复几次,不断地让他练习,才能使学到的东西比较巩固。例如:我们要培养孩子自己穿衣的习惯,今天要求孩子自己穿,明天又因为妈妈急着要上班,忙着替孩子穿,后天妈妈又批评孩子不肯自己动手,家长这种出尔反尔的做法就不可能养成孩子良好的习惯。

家庭成员中对孩子的教育还必须坚持一致的原则。例如:妈妈买回一包糖,告诉孩子饭后再吃,孩子却想马上就吃,他去求爸爸取得支持,爸爸也说:“糖放在这里吧,吃完饭来拿”。他又转身去找奶奶,结果奶奶也不通融。这种家里孩子乱吃零食的毛病一般就不容易形成。可是生活中常见到这种现象:妈妈不让吃,爸爸却说吃一点没关系,奶奶则进一步把孩子拉到厨房去,说:“在这里吃,别让妈妈看见”。这些看来象是生活小事,但往往因此弄得夫妻吵嘴,婆媳不和,家长的矛盾暴露在孩子面前,逐渐形成了孩子对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态度,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为了使孩子得到健康、正常的发展,家庭中成人间应该常彼此商量,统一口径,以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取得一致的态度。如有不同意见,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防止对其产生不良的影响。

八、危急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少儿课程

    据报载:河南焦作市柏留镇5名小学生,在星期天相约去河里游泳,其中一名孩子溺水了。当时离他们游泳河段不远,有不少大人在劳作,如果其余4名孩子及时呼救,溺水孩子就会被人抢救上岸,可是,这4名孩子见同伴溺水,怕回家遭大人惩罚,竟然不敢呼救。更为严重的是,他们还把溺水同伴脱在岸上的衣裤埋到泥沙之下,订立“攻守同盟”,编造谎言欺骗大人,结果导致溺水孩子失去救助机会而身亡。事发之后,死者家长把4个孩子告上了法庭。经审理,法院认定4个孩子实施了“共同危险行为”,导致同伴溺水身亡,事发后又不及时呼救,还故意隐瞒事实真相,是一种不作为行为。4个孩子对溺水同伴之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鉴于4名被告均未成年,为限制行为能力人,所以由其监护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悲剧沉重地落幕了,官司也划上了沉重的句号,但这起悲剧对死者父母的伤害却永远抹不掉了,同时也向社会敲响了警钟——我们在教育子女时,除了教育他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外,还应给他们灌输危急教育。主审孩子溺水身亡案的法官曾对记者说过这么一段话,所谓“共同危险行为”是指二人或二人以上共同实施有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危险行为,对造成的损害后果不能判明谁是加害人的情况。显而易见,该案是完全适应于这一法律条款的,而4个孩子的行为应该是他们的监护人监护、管理、教育疏忽带来的后果,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也是理所当然的。

法官的判决是正确的,解释也是明确的。而今教育孩子们树立危急和安全意识,向他们传授一些紧急状况下应急及救助方法犹为必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道理每个人都懂,而真正要按这个道理做起来却很难。在现今社会,每个地方都存在着危险隐患,如街道车辆,高楼防护,水火之患,家电煤气,违法犯罪……不一而举,每个环节都有可能给不谙世事的孩子们带来危害。而我们的学校和家庭都要向孩子们系统地讲授规避危险及应急处理或自救方面的知识。祈望平安只是成年人的一厢情愿,而世事又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该发生或不该发生的各类灾难,事实上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我们曾经对几个5岁以上10岁以下的孩子进行询问,问他们碰上危险时该怎么办?他们都说找警察,又问警察不在怎么办?有一部分人说报警,一部分就答不上来了。再问怎么报警?其中少部分人知道打“110”,再往深、难的方面问下去,他们就抓瞎了。所以说,素质教育不是空谈,而是要从每一细小处提高孩子们的综合素质,站在家长的角度来说,仅仅希望孩子考高分是不够的。

    家长们,“养不教,父之过”,我们有责任教育好我们的孩子。但是,我们的教育要讲究方法,唯有方法正确,方能“四两拔千斤”,方能爱得得法、爱得有效。希望广大家长言传身教做好榜样,讲究方法教育孩子,使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梅州市教育局(C) 版权所有    粤ICP备09054200号
梅州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技术运营支持:梅州市教师发展中心&武汉天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学校地址: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实验小学     联系邮箱:pysyxx01@163.com